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将污水变“绿水”,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成为关键举措之一。山东省青岛市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求真务实、建管并重,扎实推进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
“早就听说这边风景宜人适合短途游,这次趁着周末带家人来游玩,观山听水、度假养生,给身体和心灵放个假,感觉非常好。”在青岛市崂山区游玩的游客开心地向记者说道。
如今乡村的“高颜值”,得益于不久前青岛市实施的农村综合管线工程。由于崂山区大部分乡村区域属于风景优美的旅游打卡地,青岛市因地制宜将污水、强电、弱电、雨水、自来水管网敷设与道路硬化同步实施,不仅提升了农村环境质量,还规避了因道路反复施工给居民和游客带来的不便。
北宅街道南北岭村书记董其贵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污水都是乱排,我们住着不方便,外人也不愿来,现在治理生活垃圾污水环境好了,村里搞起了旅游,游客越来越多,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一系列系统治理换来乡村大变样,游客漫步于洁净的乡村小道,呼吸着清新空气,欣赏沿途美景,感受那份远离尘嚣的宁静与淳朴,探寻乡村生活的美好。
截至目前,青岛市7个涉农区市中有6个区市实施了厕所黑水和生活垃圾污水统筹治理。根据青岛市农村规划建设较为有序、房屋布局较为集中、房前屋后可利用空间较小等实际情况,经调研和论证,各个区市主要采取接入污水管网、集中拉运和建设污水处理站三种集中治理模式。截至2023年底,在已完成治理的村庄中,三种模式占比分别为30.3%、54.5%和15.2%。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努力做到治理方式和技术符合村庄实际情况,并且适应老百姓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户污水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处长龚振宇介绍道。
在西海岸新区琅琊镇东皂户村,一个小小的盒子解决了困扰村民已久的入户管反味问题。由于入户管道与污水管网直接连通,导致村民家中经常出现异味,尤其在大雨之后反味情况更加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青岛市新区发明了新型工程塑料(ASA)接水防臭装置。装置底部设置防臭内芯,通过阻断户内户外系统的直接连接,杜绝管道反味。
“我们通过广泛走访、调研制定方案,运用3D打印技术,经过近百次试验,先后打印五十多件样品才最终定版。前段时间,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实用发明专利。”专利发明人石发辉介绍。
目前,此项设备正在新区推广应用,得到村民们的点赞和好评。琅琊镇东皂户村民张海红高兴地说:“自从安装了防臭盒,屋子里再也没有臭味了,夏天也没有小飞蛾,真是小盒子办大事。”
此外,管道直径狭窄,检查井空间有限,给工作人员定位堵点带来不小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平度市在污水管网巡查中使用了业内领先的管道检测机器人。机器人体型小巧、机动灵活,进入管道后,在照明灯的辅助下,机身配备的自动检测摄像机能将管道内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并将数据实时回传。有了机器人的“火眼金睛”,不仅大大提高了堵点定位的准确率,还节省了人力物力。
自2020年起,青岛市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莱西市开展整县制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试点工作,对需要治理的村庄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筹资、统一建设、统一验收、统一运维管理”的“六统一”工作机制,取得了工作推进更为有序、运维管理更为深入、治理成本更为低廉、治理成效更为显著的良好效果。由此,总结形成“市级抓总、区市统筹、镇街协同、整体打包、分步推进”的全市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累计完成3534个村庄的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治理村庄覆盖率达到66.4%,受益人口约202万人。全市7个涉农区市的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率全部超过55%,均达到整县域治理标准,其中崂山区全域基本完成治理。
为了巩固治理成效,青岛市始终坚持一手抓治理、一手抓运维管理。会同市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等8部门制定《青岛市关于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落实设施监管运维等相关方面责任,提高设施运维质量。着力从行业管理、执法监管、暗访核查、舆论监督等四方面发力,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办法和运维工作方案,将设计日处理规模20吨及以上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纳入生态环保执法监管和监测计划。区市层面着力构建“区域化打包、专业化运维、信息化管理”的运维体系,各区市将建成的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打包交付给第三方专业公司运维,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信息化运维管理平台,严格落实各项巡查检查制度。
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工作,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下一步,青岛市将持续抓好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突出资源化利用,坚持拓源降本,不断探索简易化、生态化等处理模式,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绘就乡村生态振兴美丽画卷。